English

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1999-06-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谁都知道,课间十分钟是用于让学生休息的,但是在某些小学校里,一些成绩差的孩子却被老师规定不许休息,要加班加点地学习,所谓“笨鸟先飞”。实际上,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笨”不仅仅是一种耻辱,似乎还是一种罪过,学得慢是不允许的,至少要“以勤补拙”。

中国的学校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其含义不仅仅是指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而且还包括了教师定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学生们则被动地适应教师。这里的教师并不指单个教师,甚至也不指教师这个群体,而是指在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的管理者。

面对统一的教学进度,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而等得不耐烦了,也不许干别的事情,如果拿本课外书在课堂上看,不但要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而且要没收书。总之,要强迫已经听懂课的学生继续听下去,至于“烦躁”这种自然的心理现象,学生被要求学会克制。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孩子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是失去了任何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

我们的学校不承认或是无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蹬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屐。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间的含义不仅仅是每个适龄的孩子都有上学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有接受适合自己能力的教学进度的权利。

我曾在电视里看过一个纪录片,题目是“汉娜的一天”,内容是通过描述一个外国小女孩汉娜的学习生活来介绍该国的小学教育。其中有一组镜头是,中国的记者带来一本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由该国的教师从中抽题让汉娜所在班级的小学生来做。结果,所有的孩子都不会中国的应用题,因为题太“绕”。大家也不会做除法题,因为老师还没教。只剩下加减法算式题,汉娜很努力地计算。令中国记者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已经是四年级学生的汉娜在做加法题时,不是口算、心算或竖式计算,而是在草稿纸上画道儿、数道儿,这和中国幼儿园里用掰手指头的方式算数没什么两样。中国记者由此询问汉娜的老师,而那位老师并没觉得这有什么异常,只是他们习惯于多从直观入手学数学。

我看到这儿,不禁想到,以汉娜的数学水平,她生活在外国真是幸运,要是在中国上学,即使不被视作弱智,也必定被视作智力低下,由此他的学习生活就绝对不可能是快乐的。而汉娜在学校是轻松愉快的,没有认为她的数学能力有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和别人一样好,只是需要比别人更长一些的时间。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学校的教学制度要有灵活性,譬如,同样的课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进度。班级的设置不要那么死板,可自由流动,如美国的学校,即使在小学班级也是不固定的。另外,应当在各年级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跳级制和降级制,包括允许单科跳、降级。即使在同一班级里,已经听懂课的学生应当允许看别的书,甚至出去玩。总之,各种管理体制都应当服务于教学、有效的教学实际,以及适应个体的差异。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不仅规定了教学进度,导致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定,而且在学习科目上做出了主次划分,并以制定了好学生的标准,即只有主科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好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外,还应当使学生们在教育的导向的作用下,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这对他们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就业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为了满足社会对各行各业、各种才智的劳动者之需要,学校教育必须要有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较少的学习压力,以使学生具有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并使具备各种才干的孩子都不愁立身之道。

目前学校教育的弊端,从社会角度来看,是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了同一模式的人,故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多种类型的需要;从个体角度来看,统一化的学校教育通过压抑个性而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学校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对立,反映出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个人合法权益的漠视,对个人自然的人个性心理现象的压抑。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都会荡然无存。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合理的心理现象,同时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乃至教学管理制度。

——让学生自己参与选择作业量。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一直不断。可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在照样天天给孩子们留大量的作业。老师留作业是怕学生回家后不作功课而遗忘了课上讲的知识,以致于考试的时候成绩不好,最终会影响老师自己的声誉。其实质是老师要学生学,而不是学生自己要学。由老师留作业的形式所强化的是学生的被动学习,而且由于作业是统一留的,大家都一样,可实际上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并不一样。结果,学生们要为那些早已熟练掌握的内容而苦苦练习,这样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并由此而不可能达到写作业的最初目的。如果改为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作业形式和作业量,则可化被动为主动,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写作业。

——单科实行快、中、慢班,与以往的快慢班不同的是,班级的设置是按单科划分的,即一个学生很可能数学在快班、语文在中班、外语在慢班,而具体在哪个程度的班级,由学生自己决定。另外,班级人员的设置并不固定,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进度来选择相应适班级并随时进行调整。厌学往往产生于两种情况,其一是学习进度太慢,遂因学习内容乏味而厌学,其二是学习进度太快,遂因学习吃力而厌学。由此,因而施教是保证学习拥有学习兴趣的关键。人与人之间在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学习的速度快,而有的孩子并不是学不会,但需要比别人更多一些的时间。

——允许保持一定的错误率。精益求精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特点,我们的老师总是不许学生出错,一旦有错,就罚学生多做作业。一个生字要罚写数十遍乃至上百遍。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要不厌学那才怪了。所以,中国的教师应当建立一种概念,即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种正常现象,要给学生留有犯错误的余地,同时取消对百分之百正确性的追求。我们在迫使孩子消灭差错的同时,也把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给彻底扼杀了。

——设置选修课。各级学校,不仅是高校,也包括中小学校,都应当有不同程度的自由选择,使学生们能具有选择他们希望学习的课程的自由,以便发挥出每个孩子的潜能。我们的教育制度太单一,也太死板,没有给予个体自由发挥的余地。学校的教学安排应当能够保证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提炼出自己最渴望的知识,无疑,这需要在课程的标准化和多样化之间掌握平衡。

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强制中,可以发现我们中国人是个图省事、怕费心的民族。因为成人怕烦、怕闹,于是让孩子练习坐不动的本领;因为教育者怕乱、怕麻烦,所以制定一个统一尺度让学生们去全面适应。另外,僵化的教学体制的背后是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教育改革的缓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对变革的不敏感,对不合理的事物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懒于变动,这样一种性格特征具有相当的惰性,显然是不利于快速发展的,因而值得警醒。

素质教育是一种否定传统应试教育的全新的教育观,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将取决于整个教育体制的合理配套,即教育制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必须与素质教育的观念相适应。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